学术团队

学术团队

威尼斯官网学术团队

  

海洋声学研究团队(501团队)

  

   杨士莪院士创建,朴胜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水声物理及其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主要从事海洋声学、水声传播、海洋环境噪声场与混响场特性、海底沉积层声学、甚低频远程声探测、水中微弱信号检测、水中目标特征提取与识别、阵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实验研究,并开展相关水声仪器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 4人。自十一五以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含重点项目1项)、国防类项目、国家973项目及其它横向项目累计20余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近十年来,团队累计培养博士生24名,硕士生110余名,主要就职于中科院声学所、中船重工715所、726所、710所、760所等水声领域和航空、航天、电子集团等科研院所,中国海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中兴、华为等IT企业。  

  

水中目标特性测试与控制技术团队(502团队)

  

   杨德森院士领导的以舰艇声频特征测试与控制为研究目标,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和依托,是国内最早倡导并开展鱼雷、潜艇等水下航行器振动噪声测试与评价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在水下结构被激振动声辐射机理与预报、振动噪声测试与分析、噪声源测试与识别、水中目标特性获取与分析、水下矢量声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鲜明国防特色和行业优势的科研团队。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近五年来培养博士生21名、硕士生67名。 团队2016年荣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团队成员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马大猷”声学奖、“跨世纪优秀人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杰青、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等多项奖励及荣誉称号。近十年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国防973项目4项,总装创新项目1项,国防技术基础、装备预研以及其它项目累计30余项,科研总经费近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水下振动噪声研究团队(503团队)

   李琪教授、商德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下噪声源与噪声场的物理机理,水下结构振动噪声的辐射、测量、识别和控制。团队先后承担了国防973计划、530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国防技术基础等纵向项目20余项,签订各类民品横向合同3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近年来在基于混响法的水下复杂声源辐射声功率测量、螺旋桨推进器隔声罩设计及隔声性能测试等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团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1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目前团队成员10人,其中正高职4人,副高职2人,中级职称4人。作为国内高级的水下结构振动噪声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主要集中在船舶工业系统研究院、中船重工701研究所、702研究所、715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的水声技术研究机构。

  

水声换能器研究团队(504团队)

  

   蓝宇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声换能器与基阵、水下声系统、声学传感器及声学有限元分析。团队先后承担了“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军预研等纵向项目20余项,签订各类民品横向合同3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2500万元。近年来在甚低频声发射与接收技术、深海换能器技术、低频大功率发射换能器及阵列技术、新材料水声换能器技术和声学超材料技术等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团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4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目前团队成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5人。作为国内的高级水声换能器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声学所、中船重工715研究所、726研究所、中电三所等国内知名的水声技术研究机构。

  

水声定位与目标探测研究团队(505团队)

   梁国龙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水声探测、定位、导航、对抗、信号处理、无人声学系统、成像声纳为研究方向。研制出国内首套无人被动探测声纳和首套三维成像声纳,研制的系列化水声定位、导航、水下测量装备参与执行了我国几乎全部新型号鱼雷、水雷、潜艇的海上鉴定任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累计经费于2014年突破亿元。获省部级奖18项,获授权专利近50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团队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共有教师15人,其中正高职5人、副高职4人。团队成员先后获全国百篇优博、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贴、全国高校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青年科技奖、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团队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全方位的实战锻炼机会给研究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成长环境。

  

海底目标特性探测研究团队(506团队)

   李海森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水下空间环境信息及敏感目标特性声学遥感及相关水声装备研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海底地形和地貌探测,水中目标定位、成像与信息传输,海洋测绘、海洋渔业、海底石油管线探测与底质分类,非线性声探测、水中微弱信号检测、特征提取与识别、阵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试验研究,并开展相关水声仪器装备的研制、应用和产业化。团队产业化科研成果已在国内近30家单位推广和应用。近十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类项目2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授权10余项,发表文章近100篇、被SCI、EI检索60余篇,出版教材2部。团队现有教授3人,讲师5人。

  

水声通信及网络技术研究团队(507团队)

  

   乔钢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声通信及网络、水声探测和水声定位等。在水声OFDM高速通信、水声扩频通信、仿生通信、数字语音通信、水声通信网技术,仿生学探测、分布式定位等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发明了世界首创的全双工通信技术及系统,发表文章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团队现有教师8人,博士研究生13人,外国留学生2人,硕士研究生30人,正在国外交流学生3人。中船工业、中船重工、电科集团、中国航天、中国航空等集团的科研所,华为、中兴等IT行业的大公司是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近五年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防基础研究项目2项、海军装备预研5项以及横向课题多项。先后荣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防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省部级奖励7项。

  

深海水下信息技术研究团队(508团队)

   孙大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深海水声定位与导航、深海水声探测、深海远程水声通信组网等技术,其中某些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深海资源调查、科学考察、油气资源开发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成果显著,曾先后为我国 7000 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海缆控潜水器 ROV“海龙”号和深海水下声学拖体等多种水下潜器提供水下精确定位服务。现在研国家级项目10余项,项目资金达6千余万元。多元化的科研内容及丰富的硬件及软件资源,可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环境支持和更多的锻炼机会。团队近年科研成果显著,先后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团队2016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团队现有成员1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5人。

  

极地声学与仿真技术研究团队(509团队)

  

   殷敬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极地特殊环境中水声技术的理论基础、应用基础、信息一体化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复杂传播介质中的水声物理、环境认知水声通信、水下目标多维信息感知、水声系统高性能仿真与模拟、水下测量与分析设备等。团队将水声物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虚拟现实仿真与设备研制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技术与新兴极地技术相互促进发展。近5年来承担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技术基础科研、霍英东基金、海军预研、总装预研、海洋公益性专项等项目,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2部。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4项、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等,1人入选黑龙江省青年骨干教师计划。团队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学生。团队现有成员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